《环境地学实习》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号:ARGE4117
实践课名称 |
环境地学实习 |
天数 |
3 |
面向专业 |
环境科学专业 |
学分 |
0.5 |
实践课简介 (200字以内) |
环境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环境地学实习》利用3天时间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1)野外观察主要的岩石类型,包括沉积岩(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岩浆岩(玄武岩、辉长岩)、变质岩(大理岩、矽卡岩等);2)观察和描述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3)观察火山口构造;4)通过参观地质博物馆,欣赏精美的矿物、岩石和化石标本,并进一步了解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历史。 |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野外实习,使同学们对环境地学及其与农业的相关性有更具体、根深刻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和巩固课堂教学中学习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及课堂上难以学到的实践知识和方法,使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与野外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目的、任务与意义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通过地质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有助于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帮助同学们更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环境地质》的主要内容,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特别是矿物、岩石、地质演变等方面的知识,弥补校内教学中标本和器材不足的弱点。
2)实地观察各种岩石的野外产出状态,认识各种岩石中的代表性岩石类型,特别是常见的沉积岩类型(例如砂岩、砾岩、页岩、粉砂岩、石灰岩等)在野外的产出状态和一般特征,使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野外实践中得到验证。
3)观察地质构造现象及其与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的关系,不仅使课堂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实际验证,而且有利于拓宽员工的知识领域。
4)观察岩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产物,分析土壤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时间安排
第一天:
上午:
1)参观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标本以及某些地质作用的模拟模型;
2)归纳和总结实习内容,进一步介绍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历史;
3)进一步了解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历史并在模拟机上亲身体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
下午:
1)上白垩统赤山组红色粉砂岩和细砂岩;
2)观察火山构造及玄武岩与下伏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3)观察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的玄武岩及球状风化;
4)观察辉绿岩岩墙;
第二天:
1)观察上白垩统浦口组角砾岩及其层理构造;
2)认识河流阶地和现代河流沉积物的层状构造特点;
3)观察石灰岩表面的溶蚀现象以及溶洞形态,并分析其成因;
4)观察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的生长状况;
5)观察三级溶洞—地壳三次抬升的证据;
6)观察直立岩层和倾斜岩层;
7)观察背斜核部的特点并学习绘制素描图。
第三天:
1)观察玄武岩及其中的橄榄石包裹体,仔细观察并描述玄武岩的柱状节理和气孔状构造;
2)观察玄武岩的基底岩石-第三纪中新统浦镇组砾石层、砂砾层;
3)观察雨花台砾石层特征,了解雨花石的成因并掌握其基本特征;
4)进一步熟悉罗盘的使用方法。
5)参观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标本以及某些地质作用的模拟模型;
6)归纳和总结实习内容,进一步介绍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历史。
四、教学实践地点
第一天地点:南京地质博物馆和江宁方山
实习路线:南京地质博物馆-定林寺公园门口-火山公园
第二天地点:幕府山
实习路线:燕子矶-观音阁—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五马渡
第三天地点: 六合
实习路线:六合桂子山石柱林-桂子山山脚下-砾石层剖面-雨花石采石场—冶山铁矿
五、教学组织
员工人数一般在60-65人。租两辆客车负责运送员工。由于实习地点较远,因此员工自带干粮作为午餐。任课教师负责教学内容,一名教辅老师负责安全、纪律以及后勤工作。
六、考核方式及要求
考核方式:考试或撰写实习报告
1)考试:开卷
2)实习报告
要求在2000字以上,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引言;
(2)矿物,对野外和地质博物馆见到的矿物(5种以上)进行描述;
(3)动物、植物化石;
(4)岩石,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分别叙述;
(5)地层,包括地层形成的地质时代和岩石性质;
(6)构造,包括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7)南京地区地壳演化历史;
(8)结束语。
大纲修订人:李福春
大纲审定人:李荣
修订日期:2015年4月23日